來源:中關村二小官網 作者:家長幫整理 2018-08-22 14:43:55
“哇!我看見了胃的蠕動了”,“老師,我們組找到了海王星”。這是在做什么呢?原來這是我校科學課上利用新媒體技術授課的現場。2018年4月26日,我校華清校區科學老師李欣和郝新怡向全區科學教師展示了使用全新的技術應用——AR教學研究課,激發了全場教師的聆聽興趣。
海淀區一直以來在科學教學上有著前沿的思考和定位,關注新課標中重點提出的技術工程領域、以及學生在教學中科學思維的提升。在不斷教研中,愈發引起我們對教學模式的改變的重視,希望通過教學方式的變革能夠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從而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在區級教研員王思錦老師的引領下,我校教師也在不斷探索如何在課堂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2016年我校李欣老師使用了VR技術授課,這一次的全新教學形式的變革讓我們看到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明顯變化:當他們沉浸在VR營造的太陽系中,不禁感嘆宇宙的偉大,也激發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互動。這是這樣的一次“巧合”,引發了我校科學團隊的思考,面對多領域的科學教學,能否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將新媒體技術融入到教學中,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發揮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真正地讓學生主動學起來?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校科技團隊于2016年申報了海淀區重點研究課題《新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研究》。在這兩年中,團隊的教師們不斷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了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由于新媒體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學習環境。這些新技術的應用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技能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學習效果十分顯著。
如果說第一次使用VR技術只是單純的為了用新媒體技術來感受沉浸式的教學效果,那么這一次就要發揮技術的最大價值,充分地利用他們的不可替代性。因此,我們了解到AR技術既可以有VR設備的沉浸性特點,又能夠讓學生真正互動起來,我們確定了此次的教學技術工具——AR技術。為了更好地使用新技術,我們共同研究新課標、教材,尋找在傳統教學方式中不足以讓學生可視的、便與研究的教學內容。在交流碰撞中,我們發現宏觀的宇宙和神秘的人體以傳統形式教學較難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因此,我們確定了本次執教內容。
本次活動由海淀區教研員王思錦老師主持,在活動前王老師給老師們提出思考問題:1、技術對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2、技術的應用助益教學還是干擾教學?帶著這樣的思考內容,海淀區兩百多位科學教師聆聽了我校科技團隊針對新媒體技術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課題研究的想法,并觀看了我校階段性研究成果教學課例,同時我校使用網絡平臺技術進行直播,實現了同步、多地、共享式教研。
首先執教的是郝新怡老師帶來的三年級《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郝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知識儲備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引發學生思考食物在體內經過哪些器官。當學生的想法出現沖突的時候借助新媒體技術的沉浸性和互動性讓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同時在整堂課中郝老師注重對學生的推理思維的提升,不斷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人體器官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性。
第二節是由李欣老師執教的六年級《太陽系》,這堂課中李老師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思路,以科學史的角度讓學生經歷人類認識太陽系的歷程,將時間軸貫穿整堂課的教學內容,以蓋天說、地心說、日心說等重點事件對人類的認識過程進行劃分并重點介紹,每一次的人類發展借助新媒體技術進行觀測和重演,讓學生既感受到了技術發展的進步,也了解到人類對太陽系的認知發展歷程。充分發揮了技術在講授宏觀世界中的不可替代性。
會后,王老師對兩次課進行點評,王老師非常肯定兩位老師的授課思路,表揚了老師們教中研的做法,并提出了中肯的可行性建議。在座的老師們也紛紛主動地研討新媒體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重要意義。希望今后有更多的老師能夠在平時有思考,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